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的基礎
點擊次數:1536 更新時間:2017-11-16
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的基礎
環境監測是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排放量的檢測,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確定環境質量水平,為環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礎和保證。簡單地說,了解環境水平,進行環境監測,是開展一切環境工作的前提。
環境監測通常包括背景調查、確定方案、優化布點、現場采樣、樣品運送、實驗分析、數據收集、分析綜合等過程。總的來說,就是計劃-采樣-分析-綜合的獲得信息的過程。
中國的環境監測工作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起步,當時只是圍繞環境管理、環境執法和環境質量開展。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環境保護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環境監測工作從傳統到現代、從粗放到、從地面到天地一體化、從分散封閉到集成聯動,但隨著環境監測范圍不斷擴大,環境監測部門已感到不堪重負。
環境監測和治理,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新興行業。而走入室內環境監測治理的人員面對新興行業,無論是市場運作,還是檢測標準、檢測流程,行業的職業特點,以及治理產品或施工方法都要從頭開始。而參加系統的專業培訓是zui有效的途徑。環境監測的介質對象大致可分為水質檢測、空氣檢測、土壤檢測、固體廢物檢測、生物檢測、噪聲和振動檢測、電磁輻射檢測、放射性檢測、熱檢測、光檢測、衛生(病原體、病毒、寄生蟲等)檢測等。
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的基礎。農工黨中央在今年“兩會”提案《關于規范社會環境監測服務的建議》中提出,近年來,社會對環境監測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社會環境監測服務機構應運而生并且數量持續增加。
但是,由于國家目前尚無規范管理社會環境監測行為的法律法規,質量管理體系尚未建立健全,一些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為了爭奪市場,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在監測中違規操作、編造監測數據,擾亂了環境監測服務市場,影響了我國環境監測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服務方式多樣化進程,也不利于環境監測管理體制的轉型發展。
因此,農工黨中央在其提案中建議,國家盡快制定并施行社會環境監測服務市場化和管理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特別是針對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的資質認證辦法,建立責任明確、競爭有序的評價體系和監督約束機制。
同時,環保主管部門依法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進行行業準入、業務委托、業務開展、結果報送的全過程管理;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做好社會環境監測機構人員培訓和考核工作,提高其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此外,還要建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誠信考核制度,加強社會機構環境監測過程的監管和信息公開,定期和不定期地檢查監測質量。